徐州花灯厂-- 宫灯世家的精巧手艺
在王福信老人的家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洛阳宫灯,今年82岁的王福信老人是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
洛阳网12月5日讯 老城区鼎新街4号,82岁的王福信老人和儿子、女儿一大家人幸福地生活在这老式宅院内。王福信老人是洛阳远近闻名的宫灯艺人,也是洛阳如今一个制作手工宫灯的老人,洛阳王家宫灯是洛阳一个流传至今不息不灭的宫灯世家。
王家做宫灯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,今年32岁的王志强是王福信老人的大孙子,也是王家宫灯的第5代传人。徐州花灯厂王福信的小儿子王建勇告诉记者,王家到他们这一代,一共有兄妹七个,老大王建水是王福信后人中制作宫灯手艺的一个。全家现有的20多口人中,有十三、四个都能在王福信做宫灯时帮忙,但真正能独立做灯的就没有几个了。
王建勇说,即使在以前,普通老百姓也不会扎宫灯,只是在元宵节时买一对挂起来。“洛阳宫灯制作工序太繁杂,一共有70多道:买回产自洛宁的竹竿精挑细选,打磨、裁剪,灯两头用圆形木头打槽,竹篾嵌在槽里做骨架,以铁条做绷子用来撑灯。”
旧时洛阳宫灯并不像现在一样,几乎是清一色的红灯。传统的洛阳宫灯,除了一些具有特定用途的灯是红色外,其他种类的灯,红颜色的很少——绝大多数用白绢或白纱做面儿,用白色做面儿是为了限度地发挥宫灯作为灯笼的实用性,白灯显得更亮照得更远,而且灯面题字看得更清楚。
采访结束时,王福信指着镜框里一张照片说,那是他年轻时在两个大型宫灯前拍的照片,这种灯叫排灯,制作工艺极其复杂,现在已经失传了,明年开春他还想再做一套,不然就真的做不动了。
老人的背影离我们的镜头渐渐远去,徐州花灯厂洛阳宫灯这种古老的手工艺的明天会在哪里?我们无从得知……(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